人民网北京1月12日电为“竞赛型”人才提供专业技能竞赛指导、为“科研型”人才提供跨年级经验分享、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与心理疏导……2017年起,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坚持思政引领,聚焦行业需求,以学业规划为抓手,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以谈心谈话为方式,旨在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资料图】

“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实施5年来,工研院累计指导来自材料学部、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等10余个专业的本科生191人。其中,152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50名毕业生前往世界知名大学深造。

加强教学引导奏响科教融合的“交响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北京科技大学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对传统本科生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工研院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和多学科交融优势,依托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朋辈关系,以思政教育为核心要素,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以学术活动、科创竞赛、工程实践等途径为主要载体,三位一体深入推进“科教融合”。

自“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实施以来,工研院强化顶层设计,紧密围绕“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导师着力服务本科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一流卓越人才。

在导师的带领下,多名本科生投身于专业技能竞赛之中,在实践中一次次夯实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2022年,魏畅等四位同学参加的项目“质量智控——近终形带钢板形和性能优化先行者”荣获北京赛区高教主赛道二等奖,另一个参赛项目“智能制造-智慧工业”荣获北京赛区产业命题赛道二等奖。

助力人才培养 奏响创新机制“进行曲”

在深入落实学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和本硕、本博贯通培养的基础上,工研院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指导,构建“导师全程指导、团队协同育人、深化创新训练、师生密切互动、育教有机统一”的精英型本科育人体系。

学院教师孙文权创新本科生引导教育模式,构建“链式组合”的创新型学习科研团队,将本研管理、科研指导相互打通,结合每周组会、专题分享,充分发挥导师的科研培养、学术引导作用。此外,他还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等,让学生通过面授面谈、读书研讨、专题讨论等方式了解学术前沿、学术规范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强化对专业的认知与兴趣。

为了增加同学们工程实践能力,教师邵健带领本科生利用暑假时间前往福建瑞闽参加“铝加工全流程质量管控”科研项目,采用全程辅导的方式,手把手地传授铝加工工艺流程、轧制控制系统、冶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覆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也对于项目中运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详述。两周的实习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也系统性了解到工业的复杂性及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凝聚育人合力 奏响深化沟通“协奏曲”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工研院充分运用“谈心谈话”方式,通过广泛、多样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进一步增加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了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在学生中间引起热烈反响。

工研院注重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学术指导、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临的适应困难问题,教师米振莉深入沟通了解原因后,耐心地对新生进行开导,对其产生的问题逐一分析,针对新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她还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逐步疏解同学内心的焦虑,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学生而言,教师项晓菲正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每一次与学生见面,项晓菲都会关心他们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学习方法,她在和学生沟通时特地邀请来同专业研究生,结合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和科研经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选择,明确未来的方向。(李依环、实习生杨炳欣)


关键词: 北京赛区 充分发挥 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