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档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第二季近日回归东方卫视,周五20:30,节目继续以“演读”和“围谈”为切口,聚焦四大江南文化地标。

第二季节目对演艺嘉宾、文化学者的阵容均做出了调整,而曹可凡依旧作为主持人坐镇其中。这一次,他对自己之于节目的作用有了新的认知——一个往经典文本的“砖”上抹“文学边角料”的“水泥匠”。


(资料图片)

曹可凡继续坐镇《斯文江南》第二季

人、文、景、情,四位一体

再次走入《斯文江南》的录制现场,曹可凡眼前一亮,“第二季节目在实景视觉的打造上花了很大功夫,做了一个立体的、可360°旋转的场景,使得一期节目里可以出现好几个场景,视觉效果更丰富”。

当然,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如何雅俗共赏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曹可凡表示,在这方面,《斯文江南》吸取首季的制作经验,在第二季中更注重将经典文本及其作者、每一站的地方风貌与风土人情,以及每位嘉宾各自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达到人、文、景、情的四位一体。

比如首期节目中,岳云鹏演读陶渊明的《责子》,陶渊明絮絮叨叨把5个儿子都数落一遍的情景,让小岳岳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家境贫寒,孩子众多,日子过得颇为艰辛。于是他“秒懂”了陶渊明,跨越千年与古代先贤建立起情感共鸣。

元代才女管道昇的一首《我侬词》被誉为千古以来吟诵爱情的经典之作。而参与该期录制的演艺嘉宾唐嫣、陈龙、吴樾均与圈中人结合、步入婚姻,工作性质导致的聚少离多也让他们对《我侬词》有了不少新的解读和感慨。

岳云鹏演读陶渊明

调和鼎鼐,激发每一位嘉宾的状态

有些人觉得,演艺嘉宾之于文化类节目像是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曹可凡却不这么认为。他透露,参与《斯文江南2》录制的演员们都特别认真,大多数会把自己要演读的文本背得滚瓜烂熟,个别文本特别难的,也会逐字逐句去细抠,避免念错。“像是唐嫣,每录一条她都会认真查看监视器。茅盾文学奖诞生至今共有48部获奖作品,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半,余皑磊则表示自己全都读过。”

当然,演艺嘉宾毕竟不是专业研究文学的,与文化学者们一起围谈时,容易各说各的,形成两层“皮”,“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来调和鼎鼐,把每一位嘉宾的状态都激发出来”。

余皑磊演读王国维

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录制首季《斯文江南》时,曹可凡就曾透露,自己每录一站,都要看近百万字素材,第二季仍是如此。“每站涉及三四位文学大家,每位我都会找20-40万字的传记看,粗略估计就是100万字。”一边看,一边把重点划出来,再进行精读,而后把20万字以上的书概括成6页笔记方便记忆。“这个过程最痛苦,还好我读医科大学时老师就教我们,读书要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曹可凡笑道。

那么如何“由薄到厚”呢?曹可凡介绍,节目的文本组会在采访所有嘉宾后出一个结构本,然后他自己就拿着6页笔记与文本组开会讨论,最后每期节目出一个约30页的大文本。“上节目前我会再梳理一遍自己的笔记和大文本,到录制现场就除了流程以外都不看了,完全即兴发挥。”

“非常6+1”,在时代背景下理解人物

每站两位文化学者、四位演艺嘉宾(有一站是三位),再加上主持人,曹可凡笑说,这是一个“非常6+1”组合,“我也是一个内容输出者,不过是有限输出者,会在围谈时,加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

比如在湖州站,有嘉宾提出湖州多巨贾,曹可凡立刻联想到了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其中“四象”之一的张静江就对辛亥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近八成的资金是他出的。他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识,当时便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打动,出资三万两白银作为革命活动经费。他还与孙中山约定,日后还需资金,便以ABCDE为暗号打电报,每个字母可支取1~5万两白银。孙中山起初还不信,黄兴试了试,果然拿到了钱。”

而说到徐志摩时,曹可凡则列举出自己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三人对徐志摩的评价,由此还原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徐志摩形象。他还建议演读徐志摩的邓超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切入,来重新理解人物,“其实与徐志摩同时代的那些作家,像胡适、郁达夫、茅盾等,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第一段婚姻是包办婚姻。而新文化运动对他们最大的洗礼,就是引导他们去追求自由。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而要回到时代背景中去”。

邓超演读徐志摩

拾遗补缺,活用“文学边角料”

除了历史细节,还有颇具趣味的“文学边角料”。曹可凡举例:“王安忆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大家都知道,那么她本人与茅盾之间有没有交集呢?我看资料时发现,茅盾一直不吝提携后辈。1958年他曾撰文称赞自己看到的一篇名叫《百合花》的短篇小说风格清新俊逸,结构细致严密,人物形象由淡而浓,令人印象深刻。而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当时政治失意的女作家茹志鹃,茅盾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她。而茹志鹃的女儿正是王安忆。”

同样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在录制现场被多次提及,曹可凡便分享了一些陈忠实创作该小说的心路历程。“陈忠实为什么要写《白鹿原》?他说自己写作多年,一直没能写出对人生真正的感受,百年后缺一本能垫棺作枕的作品。为此他特地回到家乡去创作,对作品、对人物都倾注了很深的感情。陈忠实从不喝酒,却在写田小娥之死的当天,一边大口饮酒,一边嚎啕大哭。而完稿那天,陈忠实更是激动到无以言表,于是把家里、院里的灯全部打开,用收音机放震耳欲聋的秦腔,村里人以为他家出了什么事,都跑来看……”

曹可凡认为,诸如此类的故事可能不会留存在文学史里,但对于说明一位作家的性格、一部作品的力量是很有用的。“我作为主持人,之于《斯文江南》的功能就是拾遗补缺,把这些‘文学边角料’像水泥一样抹在经典文本的‘砖’上,让文化节目这面‘墙’更厚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