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铜山只几个月,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便实现了“攀峰”。其主打产品蓝宝石光纤几度突破产品性能“极值”,成为了全球唯一可以批量提供30微米量级单晶光纤的高新技术企业。
深耕冷链行业28年,江苏精创电气股份公司始终在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掌握核心技术,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精创电气正努力寻求合作方协作突破冷链安全数据分析、制冷系统视觉识别、智慧节能硬件等行业关键技术。
【资料图】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铜山众多企业的行动共识。向“新”而行,也让铜山产业发展不断走向更高阶。
企业有追求,创新有动力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产业走向更高端的不二法宝。
靠科技创新,铜山企业敢闯新赛道,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2021年,江苏国传电气有限公司申报通过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升格为国家级,今年国传电气的目标是进入全国1000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一年迈上一个台阶,国传电气靠的是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国传电气是中国矿业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国俊领衔创办的企业,借助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优势,从一家校办工厂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矿山重大机电装备国产化、高性能变频调速装备国产化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对进口设备的替代和超越。”国传电气人资总监董青告诉记者,2016年,煤矿行业整体不景气,但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产品的主战场从煤矿拓展到非煤矿山,在行业的洗牌中,站稳了脚跟。
“我们每年的科技投入占比大概在10%左右,这也是我们能够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科技投入,换来的是更高收益的回报。企业的销售收入,从最初的两三千万元,到去年迈上亿元大关,今年的目标是1.3亿元。”董青告诉记者,实现今年目标的底气,依然来自于科技创新,“公司自主研发的主通风安全应急电源系统正式投放市场,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系数,还可实现煤矿井下柴油机供电系统国产化替代,把同类产品成本大幅降下来。”
在铜山,创新不仅有持之以恒的定力,更有链式发力的韧性。
落地铜山仅数月时间,晶英光电便实现了蓝宝石光纤从70微米到35微米的量产,在国际赛道上跻身“头部”竞争。晶英光电的一环发力,也带动了激光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力。
作为晶英光电的下游企业,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与晶英光电的强强联手,一拍即合。“激光产业创新企业的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集聚体更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内的企业形成携手创新的合力。目前,我们在两微米波段掺铥光纤激光器方面已经实现了单纤千瓦的高功率激光输出。未来我们有信心将更多的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科技副总王飞说。
来自铜山科技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铜山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92家,占全市比重21.1%;新增高企123家,占全市比重22.5%;获批省市级成果转化项目14项、省市级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项目14项。
平台有支撑,创新有后劲
创新,需要平台的有力支撑。如今,一条S型的大走廊串起了铜山科技创新的进阶之路。这条科创大走廊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为核心,充分整合空间资源,高标准建设36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其中众创空间、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加速器60万平方米,产业化园区200万平方米,集聚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国家级孵化器,118个省级研发平台,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超过20000人。
“科创大走廊不是将创新要素简单进行物理性质的聚合,而是让这种聚合产生化学变化,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效应。”科创大走廊办公室负责人陈不染表示。
徐州智畅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就是靠着这种“化学变化”,一步步向行业龙头稳步迈进的。2018年,刚落地位于铜山区的科技创新谷时,徐州智畅还是一家不起眼的在孵企业。专注于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的研发及产业化落地,企业自主研发的“交互式机器人柔性加工系统”和“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等核心技术日益成熟,拥有专利130余项。2021年,徐州智畅顺利出孵,在科创大走廊上继续走技术研发的产业化道路,当年即实现产值3200万元。去年以来,徐州智畅更是开启加速裂变发展模式,厂房面积从原先的3000平方米扩张至17000平方米,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两大核心板块,全年实现产值1.4亿元,在主营产品智能白酒酿造领域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稳居行业第一。
与徐州智畅一样,奥谱佳测(江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科创大走廊上搭上了科技创新的“快车”。“2021年底落地科创大走廊时,我们看中的是这里半导体产业的集聚,感觉应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惊喜的是,这里众多的研发机构,对我们的技术研发有了很大的助力。目前,我们已拥有至少15个研发成果,并且实现了生产线的自主研发。”奥谱佳测研发部经理王彬印告诉记者,6月,企业将正式出孵,成为铜山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园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除了奥谱佳测,还有5家同类的科创企业待入驻。产业的集聚,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今年的销售收入,预计可实现翻番。”
与此同时,依托科创大走廊上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组建的协“铜”创新发展联盟,也不断为铜山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协“铜”创新发展联盟,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助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辐射带动全区乃至全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江苏师大中红外激光研究院在与国内多家著名激光装备和应用企业达成合作的同时,为徐工汽车、美驰车桥等多家当地企业服务,运营首年即获批江苏省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海纳生物的纳米磁珠实现进口替代,鲲鹏基因荧光定量PCR仪获省卫健委定点直采,正满负荷生产,预计3—5年内可实现上市。
布局有谋划,创新有未来
“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他们有传统、有优势的技术研发上竞争,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但如果选择好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赛道,也许我们就是领跑者。”徐州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刘峤说。
如何领跑,作为铜山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徐州高新区正在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围绕铜山及高新区产业体系,铜山的未来产业目录已日益明晰——前沿材料、高端科学仪器、新能源技术以及生物新技术。
在北京大学从事有机化学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20余年的林崇熙教授,就是冲着“未来”而来。他致力研发的科研级氘代试剂及氘代新材料,将在铜山开启“新征程”,竞速“新赛道”。
“目前国内科研级氘代试剂的市场规模大约5亿至8亿元。我们的研发,可以填补国内部分复杂试剂的市场空白。”林崇熙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对于未来产业,如今铜山正在加速布局——
新材料中晶体材料及器件形成集聚。第四代超宽禁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镓、氮化铝、金刚石已完成布局,氘代试剂、氘代药物、氘代蓝光材料全力推进,国际领先的原子粉体材料已经选址落地,航空碳纤维材料加快攻关。
打造国内第一家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园。提供4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设立1亿元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基金,成立江苏师范大学物电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刘鸿飞博士为引领,年内引入10家以上高端科学仪器公司入驻,科学仪器品类达50种以上。
助力徐州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推进钠离子电池百吨级生产线、钒钛液流电池和永泰能源,甲醇发动机和深圳航能氢醇能源研究院、徐工新能源汽车的合作落地,抢占“甲醇”经济新赛道。
生物新技术主要在3D活细胞QPM-AI-器官芯片技术、胚胎芯片等生物芯片、国内领先入选省科技厅重大成果指南的肿瘤靶点筛选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素药物及生产设备等方向重点推进。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未来的铜山将一路向“新”而行,集聚更多的产业高地。(胡明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