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遇到四五拨骗子反薅近千元
长沙宝妈遭遇诈骗清醒应对;律师:反赚骗子钱存在法律风险
(资料图片)
潇湘晨报记者陈樱芷长沙报道
8月15日,长沙的温女士(化姓)向潇湘晨报晨意帮忙记者反映,她发现近两年来,自己格外容易被骗子找上门。“大概是生了孩子之后,信息又在哪里泄露了。”温女士既无奈又愤怒。由于有家人曾经被诈骗,温女士对诈骗分子非常厌恶。往常,遇到诈骗分子,温女士会选择无视或者投诉举报,直到有一天,温女士对“骗子是如何诈骗的”产生了疑惑,于是试着主动“投网”,加入了骗子的布局。她不但没有被骗,还反赚了骗子共计近1000元。但律师认为,反赚骗子钱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
诈骗步骤一般分引流、撒网、收网
2021年,温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网友提问:为什么自己会收到中奖的短信?“评论区有其他网友说这是诈骗,我就顺便在我的信箱里看了一眼,当天恰巧也收到了这类短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温女士开始联系骗子。
几次接触下来,温女士渐渐了解了骗子的行骗模式,大概可以拆解为引流、撒网、收网三个步骤。骗子接触潜在受骗群体的方式多种多样,他们能通过邮件短信、平台群聊、求职平台等来“钓鱼”。“还有装作街道办事处、快递小哥过来加我微信的,第二天就发现自己被拉入了诈骗群。”温女士说。
温女士还介绍,这些前期接触,是骗子为了引导潜在受骗者前往他们自有的App或者小程序活动,有的是让潜在受骗者去网购平台刷单,有些则导向更复杂的投资、慈善,甚至博彩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受骗人将始终置身于一个嘈杂的群体中,群内各方演员齐齐上阵,创造不间断的“噪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在前两个步骤,骗子会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在聊天区发几次红包,或者做几单小额返现让人尝到“甜头”。直到某一刻,人们发现骗子不再给他们转钱,而是告知他们,需要打更多的钱才能收回现有的投入,这就意味着骗子开始“收网”了。
“很多人瞄准的恰恰就是这个收网前的‘甜头’。”温女士介绍,骗子的套路被揣摩清晰后,就有一些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骗子最开始“撒网”的过程薅一薅“羊毛”,在骗子真正收网前小赚一笔就扬长而去。
“我想不通这么漏洞百出的骗局怎么会有人上钩。”身临骗局,温女士保持冷静,秉持着“不主动不拒绝,一要打钱就跑路”的原则,骗子来了四五拨,钱没被骗走,倒是还意外充实了小金库。“最高的时候有三四百块,低的时候也有百来块,反应过来时,已经陆陆续续薅了骗子近1000元了。”
最久的一次,温女士与骗子周旋了大约三天,最终还是不愿意往骗子手上打钱。“我就反复哭诉,说自己是独自带娃的中年全职宝妈,钱都在老公手上。”温女士说,骗子估计也察觉到了她的用意,不久后将她移出了群聊。
至于为什么会强调自己“中年全职宝妈”的人设,温女士表示,这是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整合受害者们的经历得出的人群画像:“物质富足却脱离社会,没有经济来源又渴望证明自己。”骗子会主动询问潜在受骗人群的身份信息,寻求他们眼中更容易受骗的对象进一步发展。不过,温女士也提醒:“不要自认为比骗子聪明,‘反薅联盟’也可能被骗。”
然而,受骗群体真的有着固定的画像吗?又能有人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被骗?温女士认为,或许,他们只是还没遇上针对自己的诈骗“剧本”,相较于心惊胆战揣测骗子何时“收网”,能保护自己的最佳策略永远是一开始就不要选择“入网”。
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类似经历
近年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薅骗子羊毛”的经历,除了财产上的收获,更多的还有一种“凭真本事赚钱”的成就感,甚至有网友拉群成立了“反薅联盟”,主动接触骗子,期望骗子上钩。温女士称,她还碰到有人要以40元一条的价格收“诈骗短信”。
遇到了诈骗,却反赚了骗子的钱。关于该如何界定温女士及部分网友们的行为,晨意帮忙记者咨询了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凯。
刘凯认为,如果当事人遇到诈骗,为了拿回自己的钱,使用了一定的欺骗手段,这一行为属于自力救济的范围。但是,如果使用欺骗手段获取超过自己被骗数额的钱,且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超出自己被骗数额钱的目的,如果超出的钱数额较大,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犯罪。此外,即使超出的钱数额达不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这钱也属于不当得利。
对于当事人应当如何处理“薅骗子”所得的收入,刘凯表示,对于反赚骗子钱的获利行为,因不具备法律上的根据,是不合法的。因此,对于从骗子处获取超过自己被骗数额的钱,应当及时上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反薅骗子”,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信息:一方面,侥幸者在得意地炫耀着自己“反薅”骗子的经历;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受害者哭诉着自己的被骗遭遇。
长沙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民警提醒:不要贪图小利,天上不会掉馅饼,骗子的陷阱通常都是一环套一环,骗局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关键词: